(七)先世存心极厚,子孙不能及,可惧也。予逮事王考①,见王考所存,无非成人美不成人恶②之心。每闻亲党中作一善事(如孝弟忠信,及睦邻解厄之类),辄叹曰:“美事,宜助成之。”闻一不善事,咨嗟③不已,蹙然④曰:“劝其不做便好。”亦非独王考为然,当时长老与往还者,多有之。予是以幼孤得不陷于非僻,今不可得见矣。予兄弟已远不如前人,然犹不免见嗤⑤乡里,目为迂腐。人心风俗,日甚不同,安得不戒慎以守之乎?
祖父用心果能终身不忘,先世家法苟能遵守弗失,传之久远遂成家风,子孙便易得好,好则又能及其后人矣。古称“爰及苗裔”,固由天道,亦人事克修也。全要培得根本不薄,立得基业牢固。有基弗坏,斯有肯堂肯构⑥之望;根本深固,则有枝叶扶苏之理。事在敬勉而已。
先人怀有的心思非常忠厚,子孙达不到这个程度,真是可怕啊。等到我侍奉祖父的时候,见到祖父心中所怀有的,无非是成全人家的好事、不帮助别人做坏事的念头。每当听到亲人朋友中有人做了好事(例如孝顺父母、友爱兄长、忠诚信实,以及与邻居和睦相处、解救危难这一类),就赞叹说:“好事情啊,应该帮助他办成。”听到一件不好的事情,就叹息不已,忧愁不悦地说:“劝他不要做就好了。”也不只我的祖父是这样,当时与我祖父往来的年纪大的人,大多都有这样的存心。正因为如此,我才能幼年丧父而没有落到邪恶的境地,可惜这样的风气现在不可能看到了。我们兄弟已经远不如前人,却还免不了被乡里的人讥笑,被看作是迂腐的人。人的心地、风尚习俗,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,怎么能够不以警惕、谨慎的态度来坚守道义呢?
祖父的存心果真能够终生不忘记,先人的治家法则如果能够遵守不遗失,传之久远就能成为家风,子孙就容易得到好的发展,有了好的发展又能惠及子孙的子孙。古人说“传承到后代子孙”,固然是由于遵循自然的法则,但也是人自身的努力可以培养的。一定要培养得根本深厚,树立得基业牢固。基业牢固不坏,才有儿子继承父亲的家业的希望;根本深厚而稳固,才有枝叶茂盛的道理。一切事情在于恭敬和努力而已。王考:对已故祖父的敬称。张履祥九岁丧父,祖父心地仁厚,乐于为善。语出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小人反是。”咨嗟(zījiē):叹息。蹙(cù)然:忧愁不悦的样子。见嗤(chī)乡里:被家乡的人讥笑。见,表被动。嗤,讥笑。肯堂肯构:比喻儿子能继承父亲的事业。堂,立堂基。构,盖屋。原意是儿子连房屋的地基都不肯做,哪里还谈得上肯盖房子。后反其意而用之,比喻子承父业。
德行高尚的人,总是想着让别人好,尽力帮助别人,为别人的成功创造条件。这种助人达成美好愿望的情怀,出于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,积德行善,一定也能成全自己的子孙和家庭。现实生活中,有不少人看不得别人过得比自己好,对别人的好生活怀有嫉妒之心,甚至有破坏的欲望,这就是小人心态。我们应该克制或消灭这种“成人之恶”的心理,养成君子“成人之美”的心态,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,甚至为了给别人创造条件而牺牲自己的利益。遵循祖先留下的良好品格、生活习惯乃至一门技艺,就能形成良好的家风。传承好的家风,就是无言的教育、无声的力量,就会对子孙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(八)大要是正伦理,笃恩谊,远邪慝,重世业。而以守身①为本,继述为大。
主要的旨意是,端正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,使得恩德情谊厚实,远离邪恶,重视世代相传的事业。而把守身作为根本,把遵循继承祖先的遗志作为重大的事情。守身:保守其身,不使陷于非义。语出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守孰为大?守身为大。”
用一句话概括《训子语》下卷的主要旨意,正伦理、笃恩谊、远邪慝可以归纳为守身,是为人处世的道德根本;重世业属于继述,是继承家业的物质基础。
训子语自跋
以上诸条,有尝与汝言者;有未与汝言者;有虽未与汝言,间为他人言,汝尝听闻者。其尝与汝言又笔之者,欲汝不忘于心也;其未与汝言者,事未及汝故也。其间为他人言者,天下之公理,受之先人,传之师友,人不以为非,则不敢私也。其或参以己意者,验之人情事理,见其有然者也。感疾遂笔之者,予衰而汝幼,惧一旦奄尽,终不及言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