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景德镇KTV招聘网 > 景德镇热点资讯 > 景德镇学习/知识 >  迎之与下一句的“随之”为一前一后对道的观察迎为前迎随为尾随执

迎之与下一句的“随之”为一前一后对道的观察迎为前迎随为尾随执

2022-12-14 14:12:58 发布 浏览 958 次

迎之:与下一句的“随之”,为一前一后对道的观察,迎为前迎,随为尾随。

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:秉承这亘古已有的道,就可以驾驭现存的万物。执,秉执,依照。御,驾驭,统领。今之有,现存的事物。王弼注云:“有,有其事。”

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:能够知晓宇宙的本始,这可说是“道”的规律。王弼注云:“无形无名者,万物之宗也。虽今古不同,时移俗易,故莫不由乎此,以成其治者也。故可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,上古虽远,其道存焉,故虽在今,可以知古始也。”古始,道的原初状态或谓宇宙的本始。道纪,道的纲纪,即规律。

想看看不见叫作“夷”,想听听不到叫作“希”,想摸摸不着叫作“微”。这三者难以深究,它们原就合为一体。这个“一”,它的上部不太明亮,它的下部也不太昏暗,难以名状,无边无际,回归于“无物”的境地。它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形状、没有物体的形象,所以把它叫作“惚恍”。迎着它却看不见头,尾随它却又看不清背后。秉承这亘古已有的道,就可以驾驭现存的万物,能够知晓宇宙的本始,这可说是“道”的规律。

十五章

本章描述老子心目中那些古代得道之士的形象:他们“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”,也就是说精通各种奥妙,深远通达而高深莫测。文中通过七个“若”字,来比喻他所认为的有道之士,实际上可概括为:既谨慎又警惕,既严肃又亲切,既淳朴又通达,心胸开阔能包容万物。老子认为具备这种品质的人,就能获得成功。在书中,有道之士被称为“圣人”;圣人的行为,在《老子》一书中有多章加以论述,从二章即指出:“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为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”三章全章明确阐述“圣王之治”的内容,五章写“圣人”的治国方式等。在本书八十一章中,竟有三十几处提到“圣人”,或谈其治国之道,或论其治理方式,或关乎其人格修养,或涉及其处世之道等等,可知老子是多么重视这一问题。书中有许多地方没有直接写“圣人”,而用的是“有道者”(如二十四、三十一、七十七章等)、“善为道者”(三十章)、“从事于道者”(三十三章)等等。圣王、圣人和上述的各种称呼,其实质是一回事,都是写“治国者”。唯独“以道佐人主者”(三十章)是个例外,这个“以道佐人主者”应当是掌握国家重权的大臣。老子并不单单认为王侯应当以道治理天下,推而广之,其臣下也应当懂得“以道佐人主”,这样才能上上下下都贯彻“以道治国”的方式。

在《老子》这部书中,十分注重对有道之士品格的塑造,这是为什么呢?后代讲求养生之术的人,关注的是其行为、品格的修养,以求长生不老。但老子的本意是什么?这应当从十四、十五两章的结尾处来寻求。十四、十五两章是联系十分紧密的。十四章是对道的表述,从各方面来说明它的性质,以经验世界中的概念对它加以说明,能够力图使人对难以感觉和触摸的“道”形成一定的认识,并在结尾处指出,要“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”,从而“能知古始”,也就是了解道的规律性,从而驾驭它。而十五章则集中描写老子心目中的得道之士所应有的“形容”,从其品格、心态和精神境界各方面来“强为之容”,其实也就是塑造他所希望出现的治世之圣人。蒋锡昌在《老子校诂》中认为:“上章言道之为物,无状无象,无声无响。此章言有道之人君,亦应无形无名,无为无执,此乃以道用之于治身治国也。”蒋氏此论可谓得其本心。

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:豫兮,若冬涉川;犹兮,若畏四邻;俨兮,其若客;涣兮,若冰之将释;敦兮,其若朴;旷兮,其若谷;混兮,其若浊。孰能浊以止,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久,动之徐生?保此道者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敝而新成。

古之善为士者:古代明于治道之士。“善为士者”帛书乙本作“善为道者”,王弼注本及多数版本作“士”,郭店及北大汉简本也作“士”。“善为士”,即指善于行道之士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